时间:2022-11-06 09:42:38 | 浏览:156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北京报道
光伏产业是2022年不可忽视的“一道光”,照亮了整个能源赛道。
过去10年,光伏是度电成本下降最快的能源品种。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下,光伏发电度电成本10年间累计下降近90%。中国光伏行业持续保持产业规模全球第一、生产制造全球第一、技术水平全球第一的领跑地位。
光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是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光伏热场部件、金刚线等耗材的产能扩张一波接着一波,来势十分迅猛。
同时,关于市场产能扩张之后,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不同声音也此起彼伏。
光伏性价比提升引爆市场需求
“双碳”战略下,光伏产业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2021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5493万千瓦,同比增长14%;2022年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088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112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1965万千瓦。
景气度通常与行业需求画等号,景气度高,意味着行业需求旺盛,下游终端企业“货不愁卖”。为了跟随竞争对手步伐,部分光伏企业开始布局全产业链,加入扩产能大潮。上机数控(603185.SH)、隆基绿能(601012.SH)、京运通(601908.SH)等光伏上市公司近期纷纷宣布扩产计划,投资金额从50亿元到150亿元不等。
随着光伏产业的倍速发展,热场部件、金刚线等光伏耗材需求也进入客户催单凶猛阶段和全面开工、产能提速阶段。
以光伏热场碳、碳部件市场的龙头金博股份(688598.SH)为例,光伏热场碳、碳产品是金博股份主要收入来源,公司目前市占率超30%,位居全行业第一。从营收结构来看,公司光伏业务占比在2017—2021年间均超95%。
“现在光伏部件产能扩张与光伏产业发展是强相关关系。”8月中旬,金博股份董事、总经理王冰泉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公司生产的光伏耗材催单情况非常严重,今年耗材催单情况稍微好一点,这主要得益于公司产能下半年有较大释放。
据王冰泉介绍,从2019年到2021年底,金博股份光伏热场耗材的产能增长了10倍左右,上市两年多,公司已经实现业绩6倍增长、利润9倍增长。
王冰泉坦言,2018年开始,光伏发电项目逐步下调或取消补贴,光伏成为完全靠市场驱动的产业。补贴取消以后,市场各方开始算经济账,光伏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获得了市场客户认可,光伏装机的市场需求一下子就爆发了。当前中国光伏市场完全不同于之前靠补贴过日子的产业格局。
在王冰泉看来,“从公司角度来看,我们不希望看到热场耗材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紧平衡状态对公司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同为光伏耗材的金刚线产能也迎来大扩张。金刚线是光伏硅片切片过程中的重要耗材。在光伏上,金刚线主要用于硅片切割(包括截断和切片,切片为主),其切割性能直接影响硅片质量及电池效率。据悉,光伏目前已成为金刚线最大的应用市场,占总需求量90%以上。
随着隆基绿能、通威股份(600438.SH)等光伏巨头的扩产,金刚线的市场需求被拉动。
例如,今年上半年,宇晶股份(002943.SZ)金刚线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985.42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 106.93%,主要客户包括晶科能源(688223.SH)、赛维、京运通、协鑫光伏、高佳太阳能、福旭科技等光伏行业企业。
8月初,金刚线概念股岱勒新材(300700.SZ)董秘周家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一些客户提出加金刚线订单量,我们是不敢放开手接订单的。产能每个月都在增加,设备调试出来立马就正式生产。6月底产能已达到120万公里,7月份产能预计达到140万公里。”
一年间,岱勒新材的金刚线产能从不到30万公里/月已提升到120万公里/月以上。按照计划,2023年一季度金刚线产能释放将突破300万公里/月。
周家华心中有一本金刚线的产能账,公司第一大客户每个月的金刚线需求是200万公里,假如给公司100万公里的订单需求,公司产能做这一家订单需求就吃饱了,所以“扩产”也成了金刚线行业的主旋律之一。
供需紧张的背后,是持续火热的光伏行业带来的需求放量。1GW(光伏装机容量的单位,为1000兆瓦)光伏需要50万~60万公里的金刚线需求,周家华预测,全国今年保守估计生产光伏电池所需的硅料产能将近300GW,那么就意味着,用于硅片切割的金刚线市场需求至少1.5亿公里。
中金对光伏产业2022年下半年行情分析称,光伏产业利润再分配、技术迭代带来主产业链投资机会。硅片辅材方面,热场去库存、价格竞争基本见底,随着硅料放量,我们看好该行业下半年有望实现供需边际改善。金刚线由于硅料超预期涨价,细线化进程持续推动,拉动行业供需持续景气。
光伏产能的过剩之忧
根据隆基能源研究院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需要达到1500GW~2000GW,这一装机规模相当于2021年新增装机量的10倍。
同时,光伏行业格局是专业化厂商与一体化厂商并存发展,随着隆基绿能、晶澳科技(002459.SZ)、晶科能源重金扩充光伏一体化产能,市场对光伏产能过剩危机的担忧也在上升。
对于光伏行业产能的快速扩张,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公开表示,需要警惕部分环节的产能过剩,以及产能扩张之后的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问题。
产能过剩之忧似乎就在眼前。8月19日,光伏板块迎来了久违的大跌。天合光能(688599.SH)、隆基绿能、晶澳科技3只龙头股市值合计蒸发超800亿元。
市场机构分析称,随着硅料及电池领域的双龙头通威股份积极扩产以打“价格战”的手段切入组件赛道,其打通下游产业,向光伏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这对组件龙头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形成不小压力。
光伏龙头向一体化产业迈进引发行业关注,采访中,多位光伏产业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谈及光伏产能过剩问题时,都比较乐观,看好光伏产业未来的潜力和空间。
“光伏产能释放无非把成本降得更低一些,量的问题可以让市场自己去调节。”谈及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王冰泉认为,光伏产能扩张后,意味着市场需求提升了,这会传导到市场,进一步降低产业链成本,对行业发展不完全是坏事。不用过分担心光伏产业的周期和产能过剩问题。毕竟,中国的光伏产业需求和成本负相关,成本越低需求越高,二者具有弹性关系。
“光伏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扩产能的企业不见得每家都能活下去,经过市场大浪淘沙、行业洗牌,真正有竞争力的光伏企业才能活下来。”周家华认为,2018年光伏产业政策逐步结束补贴后,洗掉了很多小光伏企业。现在光伏企业龙头具有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加上光伏产业空间很大,目前光伏产能远远低于光伏的未来市场空间。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6月20日,众为资本宣布募资超10亿人民币基金,出资方包含国家级母基金、顶级机构投资人、家族办公室以及分众传媒、金达威集团等众多产业出资人,本支基金将延续“科技产业”投资策略,沿着产业科技投资脉络,深耕数字经济、硬科技、消费及出海赛道,聚焦投资科技驱动的成长期优秀公司。
不过,当前科技领域也出现早期投资扎堆、过早推高估值、投资人踩进投资“坑”的情况,可见做好“投早投小投科技”并不容易。这样的例子令我们非常吃惊,因为以前产业资本很少投到这么早期,这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整个市场和资本都在往前走。
昨日上午,全市重点产业链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区市政府(管委)主要负责人、签约企业代表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烟台招商引资发展之路。香港科盈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佳枫也表达了对烟台营商环境的肯定。
对此,凯联资本8月17日发表观点表示,由外资厂商和内资厂商共同服务的汽车智能化产业链,有望形成类似于以往消费电子产业的供应商格局。凯联资本产业研究院院长由天宇称,汽车智能化相关产业链的高成长性,主要是由低渗透率提升叠加造车新势力带来的“智能化竞赛”所共同驱动。
pgc-card-href{text-decoration:none;pgc-card-href:hover{text-decoration:none;pgc-card{box-sizing:border-box;
南宁市在全市人社系统服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央广网记者黄月芬摄)据了解,8月16日,南宁市在全市人社系统服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设置“招不到人”“找不到工”“领不到薪”的“四不”反映窗口,专窗专人受理企业群众反映的“烦心事”,专注解决“疑难杂症”问题。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黎南茜杜佳徽游智超见习记者盘瑶实习生唐雨)8月18日,由中共南宁市委网信办主办,南宁市互联网舆情中心、广西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2022年“网友看南宁”系列——“聚集南宁重点产业发展”主题活动举行。
新华社上海8月20日电(记者杨有宗)记者20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成立满3年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在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推动临港新片区在新起点迈出新步伐,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
在制造业方面,增长极功能显著增强,其中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宏韬说,“面向未来,临港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上海将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聚区、打造新兴产业改革发展的创新试验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板区三个方面重点支持。”
南都讯 记者 卢亮 深圳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又有新风口,万亿级赛道显现。8月16日,2022“氢20国际氢能产业领袖(深圳)峰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峰会围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氢能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布局建设氢能创新载体、业